23岁江南女子的提议救了中共一大,毛泽东后来说:没有她就没有今天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8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14

你知道吗?中国共产党的诞生,差点儿就夭折在上海法租界的一个小巷子里。

那是1921年7月30日的夜晚,正当13位代表在上海望志路106号激烈讨论着党的纲领时,一个不速之客突然闯入了会场。他穿着灰色竹布长褂,神色慌张地说了声「对不起,走错了」就匆匆离去。

十几分钟后,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包围了整座房子。如果不是一个23岁的江南女子当机立断,中国历史可能要重新改写。

这个女子叫王会悟,李达的妻子。正是她在关键时刻的一个提议,拯救了中共一大,也拯救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。

多年后,毛泽东感慨地说:「没有她,就没有今天。」

01

1898年的江南水乡乌镇,王彦臣家里传来一阵婴儿的啼哭声。这是他的第五个女儿,按照当时的习俗,生女儿并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事情。

但王彦臣不这么想。作为当地的维新派代表,这位晚清秀才给女儿取名「会悟」,寓意她能够领悟世间的真理。

更令人惊讶的是,王会悟从小就没有缠过脚。在那个「三寸金莲」盛行的年代,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的举动。邻里乡亲纷纷摇头:「王家这是要闹什么?女孩子不裹脚,将来怎么嫁人?」

6岁时,王会悟就跟着父亲读书,和她同桌的有个男孩叫沈雁冰——也就是后来的茅盾。王会悟按辈分还是茅盾的表姑呢!
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她13岁那年。父亲王彦臣因为涉讼蒙冤,被发配到东北关外,最终客死他乡。家里的顶梁柱倒了,全家的生计只能靠母亲绣花维持。

王会悟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:接替父亲教书。

她向镇上宝阁寺的方丈借了一间殿堂当教室,办起了桐乡县第一所女子小学。13岁的「小王先生」不仅教授传统经典,还大胆地向学生们宣传新思想、新观念。

有一次,她看到一个小姑娘因为裹脚疼得直哭,便劝她放开双脚。小姑娘为难地说:「我娘说了,脚长大了将来找不到婆家,会没人要的。」

王会悟笑着说:「你相信我,将来社会要进步的,你裹成了小脚以后才没人要呢!」

这番话在当时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,但后来的历史证明,这个13岁的小姑娘说对了。

02

1919年,五四运动的春雷响彻大江南北。21岁的王会悟告别了家乡的青石板路,怀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来到了十里洋场的上海。

在茅盾的介绍下,她成为了黄兴夫人徐宗汉的秘书,在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工作。这是她真正接触妇女解放运动的开始。

有一天,王会悟在整理徐宗汉的文件时,发现了一篇题为《女子解放论》的文章,作者署名李鹤鸣。文章深刻剖析了男性中心社会的根源,喊出了「女子也是'人'」、「男女共有世界」的口号。

这篇文章就像一道闪电,照亮了王会悟心中的迷茫。她激动地对徐宗汉说:「这位李先生写得太好了!他说出了我们女子的心声!」

徐宗汉笑着说:「如果你想见他,倒也不难。他经常来我们这里联系工作。」

1920年夏天,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李达出现在中华女界联合会。这个学识渊博的湖南青年,就是那篇让王会悟怦然心动的《女子解放论》的作者。

两人第一次见面,就被对方深深吸引。李达被王会悟的才华和革命热情所打动,王会悟则被李达的博学和理想所征服。志同道合的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。

1921年4月,在上海法租界渔阳里2号陈独秀家的客厅里,这对革命情侣举行了简朴的婚礼。没有豪华的排场,只有一桌酒席,几位友人。陈独秀的夫人高君曼亲自操办,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人。

婚后的王会悟并没有像其他女性那样安于相夫教子,而是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。她深知,在这个风雨如磐的年代,建设一个新的政党是多么艰难而重要。

03

1921年7月,一个注定改变中国历史的会议即将召开。

李达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,承担起了中共一大的筹备工作。会议的组织联络、代表住宿安排等繁琐事务,他都交给了妻子王会悟。

王会悟深感责任重大。她知道,这不是一般的会议,而是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性聚会。一个环节出错,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。

首先是解决会场问题。王会悟考虑了好几个地方,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李汉俊的住处——法租界望志路106号。

这里的主人是李汉俊的哥哥李书城,当时正和夫人外出避暑。房子空着,而且李书城是著名的革命人士,有这样的身份做掩护,安全系数相对较高。

王会悟找到李汉俊商量:「你哥哥到外地去了,这次开会就借用你哥哥的客房,怎么样?」

李汉俊一愣:「你是怎么想到我这里的?」

王会悟俏皮地回答:「借你哥哥的牌子嘛!」

接下来是安排住宿。王会悟想到了博文女校。这所学校的董事长是徐宗汉,校长黄绍兰她也认识。当时正值暑假,校舍空闲,而且距离会场很近。

为了不暴露真实身份,王会悟以「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」的名义租下了博文女校楼上的三个房间。这个掩护身份选择得恰到好处——既解释了代表们南腔北调的口音,又说明了他们的学生气质。

7月23日晚8时,中共一大在上海法租界李公馆正式开幕。王会悟虽然不是与会代表,却承担起了警卫工作。她就像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,拿着蒲扇坐在门口「乘凉」,实际上却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动静。

04

会议进行得很顺利,代表们热烈讨论着党的纲领和未来的工作计划。

直到7月30日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。

当时,第六次会议刚刚开始,王会悟像往常一样在楼下警戒。突然,她看到一个身穿灰色竹布长褂的中年男子鬼鬼祟祟地朝楼上走来。

「你找谁?」王会悟立即上前询问。

「我……我找社联的王先生。」那人吞吞吐吐地回答。

王会悟知道附近确实有个社联,但负责人不姓王。她警觉地说:「这里不是社联,没有王先生。」

那人连声说「对不起」,匆忙转身离去。

王会悟越想越不对劲。她立即跑到厨房询问做饭的师傅:「你认识刚才那个人吗?」

师傅摇头:「不认识。」

危险!王会悟意识到情况不妙,立刻跑上楼找到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翻译杨明斋,简要叙述了刚才的情况。

马林听后立即从座位上跃起:「有情况!我建议会议立即停止,迅速分散撤离!」

当时的会议执行主席张国焘却不以为然,埋怨王会悟大惊小怪:「你肯定那个人是巡捕房派来的吗?如果不是的话,今天终止会议还真是有点可惜了。」

但马林坚持己见,收拾好桌上的文件,率先从后门离开。其他代表也迅速撤离,只留下李汉俊和陈公博应付可能到来的搜查。

果然,不到十五分钟,法租界巡捕房的警车就包围了整座房子。十几个全副武装的巡捕和士兵对房子进行了地毯式搜查。

后来查证,那个神秘男子叫程子卿,正是上海法租界巡捕房的政治探长,当时受雇于法国方面,专门盯梢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行踪。

当代表们在嘉兴南湖重聚时,想起这惊险的一幕,都心有余悸地长叹:「好危险啊!再晚一点,我们大家都进了班房了!」

大家竖起大拇指连连夸奖王会悟:「真了不起!你立了大功啊!」

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也兴奋地赞扬:「这个女子很有培养前途!」

05

会议被迫中断,代表们聚集在李达的住处商议对策。大家都愁云满面,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。

有人建议找家旅馆继续开会,有人主张到杭州西湖。但在上海,这么多人聚在一起容易引起当局注意;而杭州西湖游人众多,达官显贵来往频繁,军警护卫也多,同样不安全。

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,坐在李达身边的王会悟开口了:

「我倒有一个主意。离我们浙江桐乡不远,有个地方叫嘉兴,是个开会的好处所。我在嘉兴师范学校读过书,对嘉兴很熟悉。那里有个南湖,离火车站很近,湖上有游船可以租用。景色秀丽,但不像杭州那样引人注目。我们不妨租一只画舫,扮作游客,在船上开会,又安全又方便。」

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了董必武和何叔衡的支持。李达也赞同妻子的提议:「南湖我也去过,虽属风景名胜,但毕竟是县里的小去处,官僚、密探一般不会去那里,在那儿开会比较安全。」

张国焘接口道:「在船上开会,安全系数更高。会悟好心计,胜过须眉!」

众代表异口同声:「那就去嘉兴南湖吧!」

中共一大的新会址就这样被确定了下来。

王会悟立即开始新一轮的筹备工作。她先到上海北站了解去嘉兴的车次,然后赶往嘉兴安排住宿和租船事宜。

7月31日上午,代表们分批搭乘上海到杭州的火车,在嘉兴站下车。为了避免引起怀疑,他们分开买票,坐不同的车厢,装作素不相识的样子。

06

嘉兴南湖,烟波浩渺,碧水如镜。

王会悟早已在湖边等候,她租好了一艘当地常见的「丝网船」——这是一种专供有钱人游玩的精美画舫,雕梁画栋,分前中后三个舱室。

为了做好伪装,王会悟还特意置办了一桌酒菜,准备了两副麻将。当代表们登上画舫后,她俏皮地从身后拿出麻将牌,「哗啦啦」地倒在八仙桌上。

代表们看到麻将,都会心地笑了起来。他们明白,这是为了掩护身份的巧妙安排。

游船缓缓驶向湖心,停泊在烟雨楼东南约200米的僻静水面上。中午11点左右,中共一大最后一次会议正式开始。

王会悟扮成歌女坐在船头,悠然地哼着嘉兴小调,「欣赏」着南湖的风光。实际上,她的眼睛却在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。

「吱吱嘎嘎」的摇橹声、「哗哗」的拨水声、湖上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,为船内的会议提供了绝佳的掩护。

每当有别的游船靠近,王会悟就用折扇轻敲船板,向舱内发出暗号。代表们立即停止讨论,开始「三万」、「六筒」地搓起麻将来,嘴里还夹杂着东南西北的方言,就像真正的游客一样。

下午5时左右,从远处驶来一只小汽艇。王会悟怀疑是巡逻艇,立即发出暗号。代表们马上打起麻将掩护。

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,这是城里一位绅士的私家游艇,虚惊一场。

天色渐暗,会议接近尾声。在这只承载着历史使命的小船上,代表们通过了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》和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》,选举产生了党的第一个中央领导机构,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。

当《国际歌》的旋律在湖心响起时,坐在船头的王会悟热泪盈眶。她知道,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,中国的命运从此改变。

07

中共一大圆满闭幕,但王会悟的革命生涯远未结束。

1922年,她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——上海平民女子学校,并担任工作部主任。著名作家丁玲就曾是她的学生。

同年7月16日,中共二大在王会悟家中召开。当时她刚生下大女儿李心田不久,就抱着孩子在门口放哨,再次为党的重要会议承担警卫工作。

二大会后,应毛泽东邀请,李达夫妇来到长沙,协助主持湖南自修大学的工作。王会悟在毛泽东建议下到附属中学教英语。

两家人住在清水塘,感情非常好。毛岸英出生时,心灵手巧的王会悟还亲手为他缝制了小衣服。

但好景不长。1923年,李达因为在国共合作问题上与陈独秀发生激烈冲突,愤然脱党。虽然脱离了组织,但李达夫妇从未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。

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,他们成了国民党特务的重点监视对象。1931年,李达在上海暨南大学讲课时遭到特务暴徒毒打,右臂骨和锁骨都被打断。

看着丈夫被病痛折磨,王会悟内心焦急万分,但从未流露出一丝软弱。她独自承担起家庭重担,一边照顾丈夫和三个年幼的孩子,一边继续宣传革命思想。

1932年,王会悟化名「王啸鸥」创办了笔耕堂书店,冒着极大风险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著作。这个书店只有她和李达两个人,自己出钱、自己买纸、自己找人印刷,然后想办法转销出去。

1937年5月,笔耕堂书店出版了李达的著作《社会学大纲》。王会悟想方设法将这本书送到了延安。

毛泽东收到书后爱不释手,反复阅读并作了详细批注,称赞这是「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」,并推荐给延安哲学研究会和抗日军政大学。

在给李达的回信中,毛泽东热情地称赞夫妇二人:「你们是真正的人。」

08

1945年,毛泽东赴重庆谈判,王会悟恰好也在重庆参加妇女界举办的欢迎大会。

得知消息后,毛泽东连忙吩咐:「请她不要走,留在这里。」

散会后,毛泽东把王会悟请到住处。一见面,她就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,急切地说:「蒋介石是个说话不算数的人,你千万别上他的当!」

毛泽东哈哈大笑:「会悟还是老样子,说话直来直去,请放心吧!」

1948年底,全国解放在即,毛泽东给李达写信:「吾兄为我公司发起人之一,现本公司生意兴隆,望吾兄速来加入经营。」

1949年5月,在北平香山,李达与毛泽东重逢。这对老友相见,格外亲热。毛泽东让李达睡在自己的床上,自己则坐在桌前批阅了一夜文件。

毛泽东充分肯定了李达为党的理论事业所做的贡献:「你早年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,是起了积极作用的。大革命失败后到今天的20多年里,你在国民党统治区教书,一直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阵地,写过些书,是有益的,人民不会轻易忘记的。」

1949年12月,经刘少奇介绍、毛泽东作历史见证人,李达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,没有预备期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毛泽东要留李达在北京工作,但李达坚持要回到教育岗位。他先后担任湖南大学校长、武汉大学校长,王会悟则在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工作。

结语

历史的河流滚滚向前,但总有一些瞬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

1921年那个夏天,如果没有王会悟的机警,中共一大可能胎死腹中;如果没有她的建议,代表们可能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继续开会;如果没有她的精心安排,南湖会议可能无法顺利进行。

从某种意义上说,正是这个23岁的江南女子拯救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。

王会悟一生低调,从未担任过显赫职务,但她为党的事业所做的贡献却是无法估量的。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在关键时刻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1993年10月20日,王会悟在北京病逝,享年96岁。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,从落后走向强盛的伟大历程。

毛泽东曾经说过:「你们是真正的人。」 这句话不仅是对李达夫妇学术成就的肯定,更是对他们革命品格的最高赞誉。

如今,嘉兴南湖的红船依然静静地停泊在湖心,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每当看到这艘船,我们都应该想起那个在船头放哨的江南女子,想起她在关键时刻的智慧和勇气。

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「小小红船承载千钧,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,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。」 而在这个伟大航程的起点,有一个名叫王会悟的女子,用她的智慧点亮了希望的明灯。

历史不会忘记,人民不会忘记。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,王会悟的名字将永远闪闪发光,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。

---

延伸阅读建议:

 《王会悟回忆录》- 了解这位传奇女性的完整人生

 《中共一大史料集》- 深入研究党的诞生历程

 《李达传》- 探索这对革命伴侣的学术贡献

你知道吗? 王会悟不仅是中共一大的幕后功臣,还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务工作者,为后来党的会议组织工作树立了典范。

引用说明:

毛泽东"你们是真正的人" 的评价出自:毛泽东致李达信件,1937年,收录于《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》

王会悟在中共一大中的具体作用 主要依据:中共一大纪念馆史料、王会悟本人回忆录

程子卿闯入会场事件 详见:《解密夜闯中共"一大"会场的不速之客》等党史研究文献

嘉兴南湖会议细节 参考:南湖革命纪念馆档案资料、多位一大代表回忆录